1963,人權鬥士馬丁·路德·金恩博士(Martin Luther King)站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林肯紀念堂,面對超過二十五萬的民眾,發表演說「我有一個夢」:「朋友們,今天我要對你們說,儘管眼下困難重重,但我依然懷有一個夢。這個夢深深植根於美國夢之中。…我夢想有一天,我的四個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以皮膚的顏色,而是以品格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裡。」
「我有一個夢想」使美國民權運動達到頂峰,黑人族群也開始思考身份認同的問題。金恩在演說中表示,自己以身為「黑鬼/黑奴」(Negro)感到自豪,但當時已有許多人自稱「黑人」(Black),並加入宣傳「黑人權利」的行列,有些人拒絕美國共同體的概念,而改以稱之為「黑色國族」。不論是哪個口號,美國黑人在當時已開始建立信心,以他們的自由靈魂,為未來奉上無限的力量。
在當時,許多黑人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形式呼應民權運動,包括「螺旋」(Spiral)藝術團體與紐約黑人聚集區的街頭塗鴉,兩者皆是展覽「一個國族的靈魂:黑人權利時代的藝術」(Soul of a Nation - Art in the Age of Black Power) 的開端。這項由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(Tate Modern)策劃的展覽以1963年為起點,全面性地爬梳該年至1983年這二十年間的美國非裔藝術,呈現黑人藝術家如何回應民權運動,以及他們在時代變動下,對於「黑色」(Blackness)的提問:什麼之是「黑人藝術」或「黑人美學」?作為「黑人藝術家」的意義是什麼?
-
這篇關於展覽「一個國族的靈魂:黑人權利時代的藝術」的文章被收錄在《藝術家雜誌》510期「他者現身: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」專題,全文請參閱11月號的雜誌,部分文章內容見內↓